宪法教学研究网
首页 > 课程思政 > 大家建议 > 课程思政的含义、目标、内容、原则、要求和方法

课程思政的含义、目标、内容、原则、要求和方法

来源:高教方略EDU 发布时间:2023-02-06 14:07:12

图片13.jpg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六、“课程思政”的方法

专业教师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确立“四是四不是”: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不是要照搬思政课的概念或代替思政课,而是要结合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谈思想说素养讲故事;不是每节课都要搞思政元素融入,而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适合,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才有成效;不是思政内容一定要用太多理论术语,而是只要实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分析出来也很好。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个努力方向:

1.掌握三大内容(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从哪里挖掘?专业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第一,温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运用方法,掌握人类思维工具。第二,学习执政党十九大主要精神,掌握未来五年基本政策依据。第三,结合专业方向,适当深入学习党和国家以及业务主管部门对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或党建的相关理论。

2.抓好三大平台(融入载体)

有了思政“元素”,从哪里入手“融入”专业教学中去呢?

第一,固有教学平台。即每个教师平常教学环节中固有的教学设计、签到点名、专业讲授,规章讲解、教师提问、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发言点评、布置作业、收缴作业、点评作业、单元总结、学情分析、教师身教、顶岗实习,等等。光一个“专业讲授”环节,该有多少和素养相关的思想和故事可以讲出来呀!

第二,潜在专业通道。即思政元素与教学要求存在联系、与教学环节可以贯通但以往教学没有显现的那些“潜在”平台,可以挖掘出来,如讲解专业规章与法治思维德关联、专业项目推进过程和物质运动理论关联、专业要领讲解和顺应事物规律关联、专业设备变迁史和事物发展观关联、专业学习难题和事物矛盾观关联、专业能力提高和实践出真知关联,等等。

第三,创新教学环节。即专业教师从个人阅历、知识结构、育人思考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推出教学规章中没有的新的育人载体和方法,如安排学生预习教材并准备答问、介绍学长艰难成长经历、鼓励学生对小组发言提出质疑、布置贯穿整个学期大作业、制订外出行为规范条例、对新生在教室乱丢纸屑现象拍照后作出分析…… 

3.实现三级联动(最终教师为本)

学校顶层设计。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涉及一系列教育教学中的实施环节和资源、工作调度,只有在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实践推动过程中,才有可能落实。可以通过建立融入指导小组、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开展教师融入培训、组织联合小组攻关、引导撰写课改方案、安排全校教改观摩、提炼总结融入方法,等等。

分院推动专业组提高。如组织学习相关思政理论、讨论和挖掘本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安排观摩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师生撰写和思想素养相关的各类案例(故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等。

教师身教引导。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要提前教室;要求学生上课不玩手机,教师上课要戴手表;要求学生见了老师问好,老师被问好后要回复问好或点头示意;要求学生作业认真,教师批改作业也要高度认真并有批语…… 

方法决定质量,态度决定努力。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当然有个融入方法的研究提炼问题,但“态度”还是第一位的。惟有把融入过程,看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为学生今后做人做事和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后劲支持,看成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分内事,上面分析的“三大内容”才能唤起专业教师的学习兴趣,“三大平台”才能引发专业教师的重视和运用动力,“三级联动”的努力才能最终落实在教师的创造性劳作中。

本站系非盈利性网站,所载内容皆教学科研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联系我们。
  • 学法网
  • 中国法学创新网
返回顶部